今年适值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百年诞辰,华纳兄弟公司等好莱坞大制片公司纷纷重拍希区柯克的旧作,如《电话谋杀案》、《惊魂记》、《情迷意乱》、《后窗》、《火车怪客》等等。整个好莱坞似乎都笼罩在当年悬念大师所设置的恐怖氛围之中。而希区柯克本人的生活其实完全与悬念无关。
如今人们谈论起希区柯克,就是那个“让阿拉伯人忘记了吃花生米,让意大利忘记了吸烟,让法国人忘记了和临座搭讪,让瑞典人忘记了和情人亲热……”的著名的悬念大师。《三十九级台阶》、《蝴蝶梦》、《美人计》、《后窗》、《西北偏北》、《群鸟》、《精神变态者》等一批影片为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人们对希区柯克的影片有着无比精当条分缕析的分析,故事扣人心弦、悬念迭出、画面语言精致简洁、富于视觉冲击力、他的技巧极具实验性……然而,在一系列的理论概念的背后,历经岁月流水的冲刷,人们仍然会对那个面目极富特征的胖老头产生兴趣。尽管我们无法抛开电影来谈论希区柯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所说:“如果把电影从我身上减去,那我就只剩下零了,”而“希区柯克离开了电影,就不成其真正的希区柯克了”,但是那个超脱于悬念世界之外的希区柯克,因为朴素沉静、时而的焦虑,以及那冷面幽默,仍然有着他独特的魅力。
与卓别林等艺术家艰辛多舛的命运相反,希区柯克的一生可说是较为顺利,以至于让他能够记起的一些不愉快经历都是可数的。比如,他五六岁上发生的那个让警察拘禁了几分钟的著名小故事。以及进入圣依格那休公学后,难以忘怀的那里的处罚———学生犯一次错误,挨打六次手板,左右手各三下。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挨打的时间,一天分早中晚三次受罚时间。因为怕疼,孩子们总是拖延受罚的时间,结果因为紧张害怕一整天手心里都是湿漉漉的。想象中的处罚总是被放大了,而人的天性总是避重就轻、怕苦怕疼。儿时的经历使得焦虑、紧张的情结很深地影响了希区柯克的内在气质。就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也不时会担惊受怕———担心自己的经济收入、担心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担心被解雇的演员的报复……更怕警察,怕挨揍,这种焦虑情绪的正面作用是让希区柯克从来都没有改变他那彬彬有礼、谨小慎微的英国绅士气质,他不爱交际、不示张扬、生活朴素。直到希区柯克七十几岁拍《家庭阴谋》时,当有人问起希区,如果让他选择剧中的台词做墓志铭,他将采用哪一句,希区柯克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是个乖孩子,你就会看到你可能出什么事”。
希区柯克的密友约翰·密朗曾经说,希区柯克一生有两个坚持,一个是对电影的追求,另一个就是对妻子阿尔玛忠贞不二的爱。这在风流浪漫婚变频繁的好莱坞确实也是很特别的。希区柯克23岁还在做字幕员、副导演时结识了当时做场记的阿尔玛,两人很快堕入情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两人为拍片乘坐一艘颠簸摇摆的夜船航行。希区那狡猾的天性再次显露了出来———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机向阿尔玛正式求婚。日后两人谈及此事,希区坦言那样一种天气、氛围中姑娘更不容易拒绝。然而一句“我将使你幸福”在希区那里,决不是写在沙地上的字,他用一生的每一天兑现着自己在那个夜航船上的诺言。就是在赢得了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授予的荣誉成就奖,成为好莱坞的风云人物之后,希区对阿尔玛的爱也丝毫没有改变。不少人把希区本人混同于他的电影,说他厌恶女性,是个施虐狂。生活中的希区并不厌恶女性,事实上他和女同事、女演员们都合作得不错,即使是成为大牌后脾气大长的英格丽·褒曼、琼·芳登,希区也能以自己的涵养化解许多矛盾。特别的只是希区的用情专一。希区身边不无登徒子式的同事,他刚出道时的制片人杰卡·卡茨(即后来拍出《鼠疫》等佳片的那个大导演)就是一个“唐璜”。但是如希区的朋友所说的:“希区从培根、萨维尔(希区的同事和朋友)和卡茨那儿什么都学,就是对他们教他如何盯着女郎的事不感兴趣。”一度卡茨还要希区帮他欺骗妻子和情人,可怜的希区和阿尔玛不得不在两位女主人的晚餐上狂饮大嚼。但那只是别人的生活选择,希区的眼中只有阿尔玛。这固然有希区柯克保守的天主教家庭的影响,但更是源于一种情感的契合和缘分。他并不是一个刻板冷漠、只知工作、缺乏情趣的卡列宁式的人物。和阿尔玛结婚后,每年圣诞节前后,希区都要偕妻子到当初度蜜月的那家旅店去重温旧梦。希区的爱悠长而浪漫,不时还有点神秘莫测。他时常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不动声色地送给亲人们一个惊喜。一次,希区惟一的女儿帕特正准备去洛杉矶分校注册读书,只因为带的注册费不够而跑回家中取钱,希区柯克忽然问女儿,“你愿意到伦敦皇家戏剧学校读书吗?”女儿惊喜不已,而在此之前,希区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却决不乏味,这是家中的希区柯克,一个普通的好男人。
希区柯克的相貌很容易给人一种刚愎、自负的印象,其实恰恰相反。希区柯克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功。就拿他在票房上的成绩来说吧,希区柯克实在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挣钱的好手,比如《美人计》(1946年)成本200美元,净利润却超过其8倍;《爱德华大夫》(1945年)成本150万美元,利润却达成本37倍之多;《精神变态者》(1960年)成本80万美元,净利润是成本的16倍……如此不一而足。如果说希区柯克是通过征服大众从而赢得权威认可的话,那么他不能算是第一人,但绝对是其中极著名的一个。即使这样,对希区柯克的影片及其本人始终毁誉参半。由于他的影片总是围绕死亡、犯罪、变态心理等主题,希区一直无法摆脱谩骂的困扰,沃尔特·迪斯尼曾经声色俱厉地声明:决不允许《精神变态者》这部叫人恶心的电影的制片人希区柯克在迪斯尼游乐园拍一尺片子!就连希区的老朋友查尔斯·贝那特都不能忍受希区某些手法前卫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片,骂他是“有性虐待狂的狗崽子”。著名影评人林赛·安德森则断言,“充其量,他的片子也不过是些内容精巧、技巧娴熟而又做作的娱乐片。”面对所有非议、责难,希区从不进行反击,更不辩解,他的名言是:让影片本身说话!或许正是他的涵养和缄默,赢得了更多的影评人的同情和赞赏,人们不遗余力地为他辩护,“希区的伟大在于他能在大众熟悉的娱乐素材中拍出不落俗套的东西”,同时“大众不应让学院派的观点操纵了看电影的乐趣”。其实,希区的态度不仅是明智的,而且颇具真理性。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评价的标准和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正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从来也是众说不一。围绕着希区柯克的影片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而他那些让人屏气凝神、心跳加速的影片也将作为经典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二战期间,希区柯克拍摄了一系列反纳粹的爱国影片如《外国记者》等,但在日常生活中希区仍然坚持自己早年的远离政治的人生信条。即使在美国彻底放弃中立国立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评论家纷纷指出希区在电影中流露出的强烈的政治倾向,希区也不对此发表意见或是着意去显示自己曾经的爱国之举,以反法西斯的斗士自居,而是一以贯之地坚守:让影片本身说话。
希区柯克的影片常常在恐惧之中闪现一些幽默的色彩,比如《蝴蝶梦》中女主人公偷看丽贝卡的遗物时,听到管家丹尼斯太太的电话,慌乱中竟回答说德温特太太已经去世了,而完全忘记了自己新女主人的身份,让人在揪心紧张的情节之中哑然发笑。这一点恐怕是希区天性中的幽默使然。一位家长给希区来信说,自己的女儿看了《恶魔》之后,就拒绝在澡盆中洗澡;看了《精神变态者》之后,又拒绝洗淋浴,因而向希区讨教办法。希区很认真地回答:那就让她干洗吧。
希区不喜欢社交,一次为了应酬而不得不去参加一个聚会时,希区竟酣然大睡,直到来宾们怕吵醒他,一个个踮着脚尖离开大厅,阿尔玛才把他叫醒,希区醒来的反应却是:这么早走,该不会太失礼吧?他也会开一些很过分的玩笑,比如让道具员带上手铐睡上一夜,再报之以百分之百的酬金。也会在电梯里给人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出电梯却怎么也不告诉你下文。
希区的冷面幽默直到晚年从美国荣归故里都不曾改变,他将自己的模拟像漂浮在泰晤士河上,此举把他返英这一热门新闻推向了沸点。正如他在自己的影片中总是客串小角色,一个行人,一个侧影,成为希区影片最醒目的标识。由此来看,希区还是做宣传推广的天才,恐怕没有哪一位制片人、大导演比他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了。
电影之外的希区柯克是一个普通人。不能说他没有故事,只是故事实在是平凡。与其说希区的生活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结果,毋宁说这是一种生活信念的自觉。他已经把一切故事、人物、惊险、战栗留在了水银灯下,把自己的智慧、激情、技巧留在银幕之上,随即抽身而去,规律而恬然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当无数观众为他的影片中的故事而心跳加快、脖颈发凉时,总有一个胖子躲在一边暗自得意和偷笑呢。他的微笑淡淡的,并不是嘲笑观众的弱智和胆怯,只是觉得好玩,这时的希区就像个孩子,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他的焦虑情结也伴着观众的尖叫宣泄殆尽。
艺术家中,不乏传记比他们自己的作品更丰富多彩之辈,比如缪塞、乔治·桑、徐志摩、肖红……希区不在此列,他让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故事成就自己。但是,生活中的希区柯克仍然独特,不是吗?
《精神变态者》剧照
《精神变态者》海报 〈群鸟〉海报
|